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影像中的“社会记忆”变迁:以李鸿章形象为例
作者:徐新闻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社会记忆 影像叙事 社会叙事 
描述:影像中的“社会记忆”变迁:以李鸿章形象为例
张荫桓与美国排华运动
作者:薛改霞  年份:2014-10-2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张荫桓 张之洞 李鸿章 排华惨案 排华律 自禁条约 
描述:予华人赴美的自由,自此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华人在美人数达到10万多人。虽然自华工踏上美国领土之日起,迫害华工事件便时有发生,但作为国家政策,美国政府仍然欢迎和鼓励华工来美。 但自从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以及70年代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一直存在的美国种族主义歧视,排华浪潮随之也在不断高涨。美国的排华逐渐从地方蔓延到全国,成为中美交涉的主要问题之一。此时,晚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已由漠不关心转向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加以保护。自1876年起,清政府就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工提出抗议,并专门派出代表团深入华工重地,调查华工在美国的情况,并于1878年正式成立驻美大使馆和旧金山总领事馆来保护在美华工的权益。这一时期的排华事件还只是地方性的,但最后美国两大政党为了拉拢选票,开始逐步修改、制定法令来阻止华工来美。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的签订,给美国政府排华提供了法律依据。最终,在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从此结束了华工自由赴美的时代。此后,美国资产阶级不断策动排华暴行,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侨的处境每况愈下。 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和排华律进行交涉。张荫桓凭着个人的外交才能与美国政府竭力交涉,最终使美国同意赔偿华工惨案。而在与美国谈判“排华律”问题上,张荫桓制订了“自禁条约”,试图以禁止华工赴美的让步,换取在美华工和其他华人的安全以及其余华人赴美的权利。但最终因为在美华人、张之洞及李鸿章等官员的反对,特别是因为美国企图彻底根除在美的华人,因而使“自禁条约”的交涉最终破裂。美国政府单方面地通过了“斯科特法案”,并规定:凡华工无论曾在美,或现时,或将来,一离美境,均不准复来居住,一切已离美华工一律禁止来美国。虽然以张荫桓为代表的驻美使节及清政府设法努力挽回华侨权利,但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又已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因此带来外交上的软弱无能,最终在中美“排华律”的交涉中,成为失败的一方。
张佩纶前半生事迹考论
作者:潘静如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張佩綸 張印塘 李鴻章 清流 馬江戰役 
描述:增多,主要集中在他的“清流”身份,仍有很大的開拓和挖掘空間。因此,本文試圖另闢蹊徑,採取詩史互證的方式,在剔除不實記載的同時,辨正、还原出若干重要問題的本来面目。在體例上,既不同於譜錄的因年編次,也不同於一般論文的分類論述,而是年經事緯的交錯開來。這樣一來,局部章節可能顯得突兀或支離,但在整體上脈絡會分明一點。本文主要考述了張佩綸的家世,早年的生活,與李鴻章等人的交遊或關係,以及馬尾戰敗後流戍張家口的一些活動。因篇幅所限,都下十年的“清流”活動時期,雖然非常重要,也只能一筆帶過。題目作“前半生”,實際是籠統言之。論文末附《張佩綸著述考》一篇,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他的學問和才情。
国际法与晚清中国外交
作者:刘玉国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国际法 外交 李鸿章 案例 
描述: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晚清国际法的输入状况。简单阐述国际法与中国的早期接触、《万国公法》传入中国以及其后国际法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李鸿章运用国际法的个案研究(上)。李鸿章在天津教案和秘鲁华工交涉两个事件中运用国际法与外国进行谈判,尽可能的维护国家利益和华工的利益。 第三部分:李鸿章运用国际法的个案研究(中)。在中法战争前后,李鸿章就中国对越南的宗藩关系与法国的交涉中运用国际法维护宗主国的地位以及运用国际法中交战法规维护国家利益的情况。 第四部分:李鸿章运用国际法的个案研究(下)。李鸿章在中国与日本签订第一个条约时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在琉球事件中运用国际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琉球和清政府的利益以及在朝鲜问题上运用国际法关于进贡藩属所存...
名人纪念馆研究:以合肥李鸿章纪念馆为例
作者:吴超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名人纪念馆 李鸿章纪念馆 文化城市建设 
描述:念馆的建设对于文化城市建设影响力的角度进行探讨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名人纪念馆的成功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本文以合肥李鸿章纪念馆的成功开发开放为例,探讨了名人纪念馆对于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对于名人与名人纪念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文中所指的名人是能够为其建设纪念馆进行纪念的名人,因此,这一类名人是指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某一领域有特殊之处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历史名人。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大国,名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名人纪念馆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这些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扩大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李鸿章故居坐落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历经上个世纪的旧城改造中拆与留的纷争,终于艰难的保留了下来,并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部门的努力下,经过修复,成功的向社会开放,开放十余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李鸿章纪念馆是合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开放对于合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合肥文化城市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李鸿章纪念馆承载着合肥市发展的历史,是合肥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李鸿章陈列馆展出了李鸿章一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贡献,他的影响力促进了合肥整个城市的精神品质的提升;李鸿章纪念馆已成为合肥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合肥的一张富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底蕴的载体,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生命历程的见证,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来源的显示凭证,决定了文化城市的地位,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了城市文化的延续。如今,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其他名人纪念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为名人纪念馆的建设和文化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合肥李鸿章故居的考察
作者:施豪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名人故居 开发与利用 探索创新 
描述:居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探讨名人故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的一般规律和方式方法。涉及本选题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争取保存保护的过程、开发利用的做法措施等等,结合李鸿章故居专门研究商业环境中的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还未见到。李鸿章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有一个的曲折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对有关名人故居的概念及和属性进行界定,剖析商业环境下名人故居面临的困境,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后以李鸿章故居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关于李鸿章故居,从其沧桑变化到淮河路改造与故居存废之争,故居的收回与开放利用,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及其思考,进行了力所能及地论述。本文的结论是:1、文物保护与开发并不矛盾;文物保护工作与经济和城市建设并不矛盾;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可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2、必须坚持将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开发利用放在第二位的方针,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3、文物保护和利用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可寻,只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就会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刘秉璋军政生涯述论
作者:赵耀南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刘秉璋 李鸿章 淮系集团 军政生涯 
描述: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的封建官僚,其仕途生涯历任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在不同的地域内和不同的职位上,刘秉璋针对实际情形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辖区内的民生、财政、吏治等项工作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同时对于外来侵略、民教冲突以及民族争端等问题也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恰当的处理,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利益,较好地完成了一个地方官僚的使命。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着重对刘秉璋自同治元年(1862)加入淮军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参去职这三十余年间的军政生涯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对其中的重大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除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立意、学术史概况和全文要旨进行了简要交代外,主要分四大部分来具体考察,要点如下:第一部分:刘秉璋军政生涯的淮军时期。刘秉璋进士出身,在淮军的“平...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甲午战后中国外交(1895—1899年)
作者:孙昉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联俄拒日 联盟 日英 战后中国 清政府 外交政策 地方督抚 李鸿章 借款 政府外交 政治 过程 中俄密约 戊戌政变 民间社会 俄国 在华利益 三国干涉还辽 影响 因素 
描述: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甲午战后中国外交(1895—1899年)
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以李鸿章、张之洞为典型的考察
作者:曹波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 晚清外交 和战交锋 李鸿章 张之洞 
描述:洞为代表,它的本质是以武力维权,最大程度上维护晚清政府的主权和尊严。这两种策略的提出及运用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李鸿章与张之洞两位晚清外交的重要大臣表现的尤为突出,终因在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晚清外交策略选择了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特殊形式。但“和”并没有给晚清政府带来和平稳定的外交局面,以及平等的对话权;而“战”也并没有为其获得应有的权益,使晚清政府发展强大起来。然而和战策略的运用,彼此相辅相成,让晚清政府在当时的局势下得以生存下来,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成绩。它的提出也是在当时特定的外交环境下晚清政府综合考虑的结果,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外交活动上的体现,也使得晚清外交最终形成了爱国与误国并存的外交事实。总而言之,晚清外交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此之后逐渐走向消极的发展方向。从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制定上来说,儒家“中和”的思想是其产生的主观条件,但从这一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来看,却又是对于儒家思想的真正偏离,并没有达到儒家思想中所要求的外交状态:共享利益,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发展。究其因为是晚清政府本身的性质和孱弱的综合国力所致,晚清外交策略所要求协和万邦的理想状态并没有达到,但却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下来。通过儒家思想对晚清外交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晚清外交策略以和为主,辅之以战,两者相互结合又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其特殊的局面,以致于使晚清政府沦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大起来。晚清外交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从此以后晚清外交走向了消极的低谷。
中法战争期间清廷内的主战与主和之争
作者:张亮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法战争 主战派 主和派 李鸿章 
描述:南问题。随着军事冲突的不断升级,左右为难的清朝最高统治者被迫做了两手准备:一面调兵遣将,抗击法国的侵略;一面展开和谈,力图早日结束这场战争。中法战争期间,主战派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向朝廷献计献策,不断提出各种御敌方略。第二,利用黑旗军抗法,借力打力,以“匪”制夷。第三,抨击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积极争取社会舆论支持。第四,迎战法国侵略者,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与此同时,主和派也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内,他们抵制主战派的抗法行动;对外,他们代表清政府同法方展开和谈。可以说,“战”“和”两派在中法战争期间的各种行动是针锋相对的。平心而论,清廷内部的主战与主和之争,不是一场“爱国”与“卖国”之争,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救国方略之争。坚定的抗战政策本来可以阻止法军的侵略;如果坚持和平原则,至少也能保住福建水师和马尾船厂,但是“战”“和”两派的互相拆台却毁了这二者。本文试图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和”分歧的产生、“战”“和”两派的对立、“战”“和”之争的结果等问题,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论证。